繼2023年10月,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汽車后市場以其豐富業態和不斷延伸的產業鏈條備受行業關注,并煥發出不容小覷的消費潛力。
推動土地保障和稅收調整
支持汽車運動
去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提交的《關于進一步支持汽車運動,促進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中指出,由于體育總局會同商務部等部門于2022年印發的《關于搞活汽車流通 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相關政策配套不到位,限制了我國汽車運動產業的發展。比如,賽車場項目被列入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同時明確規定汽車的比賽場、訓練場和練習場不得享受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相關優惠政策。他建議,修訂或完善相關政策;賽車場及相關配套設施按照體育場館可享受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出臺相關實施細則,促進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
這份《提案》在去年10月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回復。國家體育總局提到,汽車運動是戶外運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廣,國家高度重視汽車運動產業發展,同時表示,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加強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體育總局也將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支持,做好賽車等運動項目的用地保障工作。
對于賽車場及配套設施房產稅和土地稅問題,總局回復稱將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進一步爭取支持,同時,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推動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
此外,去年商務部等14部門印發的《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也提到將開展汽車流通消費改革試點,支持汽車改裝、租賃、房車露營、體育賽事、傳統經典車(老爺車)等行業發展。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去年全國各地舉辦了一系列老爺車巡游活動、房車露營嘉年華、汽車用品改裝展、汽車主題賽事。不同于以往,汽車賽事不再局限于中國分站,而是有不少是根據汽車最新技術發展和消費需求而誕生的全新賽事,以賽促研、以賽促旅、以賽促改,汽車賽事火熱出圈活躍了汽車運動細分市場的發展,也給2025年埋下生根發芽的種子,也許“速度與激情”距離普通人的汽車生活會越來越近。
商業創新
類型拓展 玩家多元
“隨著我國自主新能源汽車在2024年的全面爆發,汽車整體品質與品牌文化調性等個性問題已成為自主品牌廠家關注的重點,我國汽車運動也將與國外接軌,逐漸回歸展示汽車技術進步的基本功能,并從發燒友的愛好逐步轉變為汽車廠家的汽車文化塑造工程。”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創始院長夏宏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5年,我國汽車運動可能會呈現出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首先,汽車運動商業化趨勢凸顯。在擴大內需驅動下,作為大宗商品的汽車,其應用場景創新呈現爆發態勢,尤其在自駕游、越野運動、改裝與場地運動等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大規模的業態嘗試必然促使商業模式的探索與創新,而商業化又將進一步推動創新發展,從而使汽車運動商業化初現端倪。
其次,賽車賽事玩家日益多元。汽車生產廠家的介入為汽車運動行業帶來了更多資源,凸顯了汽車運動的商業價值。隨著關注度的日益提高和廠家的持續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與汽車相關的協會、廠家聯盟以及各類資本紛紛進入汽車運動行業,尋求商業機會,使得賽車賽事的玩家更加多元化。
第三,賽事類型不斷豐富擴展。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國汽車消費者對汽車的功能性要求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趨勢;二是賽道文化從“速度、操控、性能”向“顏值、舒適、便捷”重新定義;三是以SUV為主的“輕越野”車型日益流行。這些變化使得2025年新能源汽車賽、“輕越野”汽車賽、汽車智駕比賽等相關賽事成為汽車運動行業各方探索的熱點,必將涌現出許多創新項目。
在和君咨詢汽車板塊合伙人王高歌看來,中國將發展出具有本國特色的汽車文化相關產業,2025年汽車文化將加速向全民消費領域滲透,比如智能科技將通過博物館的主題展覽、汽車工廠研學等形式向全民及親子教育領域發展;極具情緒價值的IP產業將與汽車文化產生更深度的結合,IP營銷被廣泛應用到汽車后市場的方方面面,促使消費者為情緒價值埋單。另外,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增長,符合老年人用車需求的福祉車、旅行車,車企及后市場企業應注重老齡社群的打造和運營,開辟更多長尾需求和市場。
在汽車消費個性化浪潮的沖擊下,汽車改裝正成為新的消費趨勢。根據最新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定制改裝市場規模已達4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在此背景下,2025年車企主導和第三方市場的改裝業務將加速發展,產品生產和服務方將通過改裝更好地滿足車主對個性化的需求,逐漸形成專業改裝配件、改裝設計等專業分工。
車生活融入
地方文旅產業規劃
汽車俱樂部作為汽車后市場的一種服務模式,近年來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發展。展望2025年行業發展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秘書長張士立談到,去年行業最大的變化是經銷商車友會轉變成更具活力且組織方式更自由的民間車友會,而且后者也會得到車企在多個方面的支持,使其在不少以城市為核心的汽車消費群體中逐漸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尤其是“90后”到“95后”逐漸成為消費主力,在新能源品牌俱樂部中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活動方式與運營模式。其擺脫了傳統燃油車時代,以車本身為核心的社交模式和活動,而呈現出以車為紐帶更多元跨界的活動形式,甚至車友會組織的活動未必都與車相關。
張士立認為,圍繞這些變化,車企及汽車后市場主體需要以用戶為中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如何以俱樂部的形式將客戶與汽車品牌或服務品牌進行深度綁定。
“這兩年,我們組織國內汽車救援領域企業去日本訪問時發現,國內的行業人士對日本全國性汽車俱樂部的組織模式非常有興趣。汽車救援板塊只是其俱樂部多種服務之一,但構成了體量非常龐大的市場。”張士立介紹,此模式在汽車發達國家早已運營多年,我國在90年代初汽車剛進入家庭時,就有一些國內外機構將其引入國內,但由于所處市場發展階段不同、保有量規模不夠,這些嘗試都以惜敗告終。如今,我國汽車保有量已坐擁全球頭把交椅,有必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俱樂部發展模式。
如今,旅居車(房車)、汽車營地、汽車救援、網約車、汽車代駕等已經成為文旅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俱樂部分會調研發現,通過多年的實踐,文旅資源地政府已不滿足于招商、引流的簡單訴求,涉及到租賃業務的落地房車旅游,階段性的營地開發等模式,都進入了相關部門的整體文旅規劃中,而且在汽車與文旅合作方面有了更多深度、廣度的思考和實踐。比如,越來越多的車主熱衷于嘗試遠途自駕游,卻往往因為舟車勞頓而有所顧忌,如果有機構提供長途代駕或者車輛托運服務,可以讓駕車者沒有太多回程負擔。
文:陳萌 編輯:焦玥 版式:劉曉燁